全国咨询热线 028-87683822
江南电竞押注平台下载app 行业新闻

我国荒漠化防治为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时间: 2025-03-29 05:33:57 |   作者: 江南电竞押注平台下载app

  近日,一则好消息振奋人心——11月28日上午,在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经过多年治沙,到2023年底,我国在环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阻沙防护带,但剩余的空白区域集中在沙漠南部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此次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不仅将发挥生态功能、强化当地生态屏障,也将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路径。

  我国最大沙漠实现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是近年来我国积极地推进荒漠化防治的一个生动缩影。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57.3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6.81%;沙化土地面积168.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7.58%。长期以来,我国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修复与民生改善相结合的荒漠化防治道路。特别是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30年以来,我国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不断向全球贡献“中国智慧”。

  据统计,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一定效果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成为全世界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

  11月27日,“三北”工程建设现场推进会暨国务院“三北”工程协调机制联络员会议在陕西榆林召开。排则湾示范点建设成效,给前来参观的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榆林市榆阳区岔河则乡排则湾村,极目远眺,冬日的大地上覆盖着一丛丛沙蒿、沙柳等灌木,几乎看不出沙漠的痕迹。

  这里是榆阳区的一处“三北”工程生态退化修复示范点。退化林修复提升,是陕西榆林“三北”工程攻坚战的一大亮点,也是一大重点。通过修复退化林地,造林地块落实难、林木后期管护难等问题也迎刃而解。

  “通过实施项目,总共栽植樟子松29.8万株、沙地柏21万株、地径0.3厘米以上柠条27.7万穴,围栏31.38公里,已基本形成了乔灌草结合的生态治理模式。”榆林市榆阳区区长崔飞说。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黄河“几字弯”核心区,是饱受风沙与水土侵蚀危害的重灾区。从1950年开始,经过持续治理,榆林林木覆盖率由0.9%提高至36%。全市治理沙化土地1701.5万亩,占全部沙化土地93%。860万亩流沙被固定或半固定,沙区平均植被覆盖度达60%。陕西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个固定流沙的省份。

  作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我国格外的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防沙治沙工作理念更加科学,顶层设计更完善,工作机制更健全,政策支持更有力,防沙治沙工作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

  我国出台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编制实施“三北”六期工程规划、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全国重要ECO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设计和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对防沙治沙工作作出科学安排和周密部署,形成日臻完善的工作体系。构建起以防沙治沙法、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黄河保护法等法律为基础的防沙治沙法治体系,13个沙化重点省区出台防沙治沙条例或实施办法。不断加大普法、执法力度,防沙治沙法律制度规定和法律责任得到一定效果落实。依法压实各地各部门防沙治沙目标责任,完善考核评价指标和督查制度。组织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等一批重点工程,科学保护沙化土地5.38亿亩,有效治理沙化土地1.18亿亩,“三北”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2.41%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一定效果控制,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绿线年北方地区春季严重沙尘天气次数明显减少。

  2023年6月,习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强调“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提出“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各地各部门闻令而动,共同快速推进“三北”工程建设。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负责这个的人说,2024年“三北”工程区累计下达中央投资320亿元,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完成各项建设任务5700万亩。“三北”工程攻坚战实现良好开局,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坚持科技治沙,必然的联系到荒漠化治理成效。我国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治沙水平不断提升。坚持以水定绿,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科学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甘肃民勤、内蒙古磴口、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坝等治理模式。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我国坚持治沙和致富相结合,推动沙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各地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国不仅加快荒漠化治理,也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推动荒漠化防治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走向世界、造福世界。我国自1994年签署《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以来,认真履行公约责任义务,制定国家履约行动方案,积极参与全球荒漠化治理。公约秘书处两次授予我国“防治荒漠化杰出贡献奖”,称赞“世界荒漠化防治看中国”。

  “我们将深入参与各项议题的谈判,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全球政策制定,进一步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在全球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体现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该负责人表示。

  深秋时节,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伊和乌素苏木哈夏图嘎查,55岁的牧民雷爱强忙着将刚刚平茬的柠条与草料、青贮玉米混合,精心加工成颗粒饲料。回忆起过去,雷爱强感慨地说:“我们嘎查在库布其沙漠边缘,20多年前我家的2400亩草场,2/3是荒漠,到处是明沙,根本不长草,更养不了几只羊。”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雷爱强从2001年开始尝试种植柠条。由于资金匮乏、经验不足,他每年只能种植一二百亩,且成活率仅有一半。为了保护柠条幼苗,雷爱强将自家草场围封起来,防止羊群啃食。

  到2009年,雷爱强已经成功种植了1000多亩柠条。为了让柠条更好地生长,他毅然决定卖掉家里的羊,前往市区和旗里开设超市。直到2016年,当他看到草场上的柠条长得郁郁葱葱,决定返回家乡。

  “柠条每三年需要平茬一次,否则就会枯死,而平茬下来的柠条正好可以加工成饲料。”雷爱强说,去年他家的羊出栏了200多只,收入达到了30万元。

  雷爱强还带动周边牧民一起种植柠条。经过多年努力,昔日的荒漠已经逐渐变成了优质的牧场。伊和乌素苏木党委书记哈斯额尔德尼介绍,当地政府已经引入了大型饲草料加工企业,支持饲草专业收贮企业销售杨柴、柠条粉等优质饲草料产品,让种植柠条成为农牧民新的致富途径。

  雷爱强的经历是治沙和致富相结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为提高治沙综合效益,内蒙古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因地制宜选用生态经济兼用树种,积极培育发展沙棘、文冠果、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等林草沙产业,提高治沙综合效益。2023年,内蒙古林草沙产业总产值达871.8亿元,比上一年度增加268.6亿元。

  在防沙治沙过程中,很多省份创新探索出一批生态治理模式,不仅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还使沙漠成为金山银山,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同步提升。

  国家林草局荒漠化防治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了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25%,重点地区林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一半以上。

  实现“含绿量”和“含金量”的同步提升,科学技术创新是关键。三北工程研究院成立一年多来,聚焦工程实施中的痛点和难点问题,强化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区,大力推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为“三北”等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卢琦在谈到利用应急关键技术、解决“三北”生态治理难点、卡点问题时指出,一是在生态灌溉用水方面,专门召开“三北”工程生态用水战略研讨会,提出通过“开源、节流”缓解生态用水不足。争取生态灌溉用水指标,这是“开源”;研发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矿坑疏干水等非常规用水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节水造林技术,这是“节流”。二是在种苗科学配置方面,编制《三北工程常用植物》口袋书,推荐推广一批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绘制了各种植物的自然分布区、适生区分布图,科学优化配置乔灌草植被,回答了“种什么”“在哪种”“怎么种”。三是在治沙机械研发方面,加快防沙治沙向机械化、智能化方向研发,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得到普遍应用。四是在老化退化林修复方面,提出科学认定老化退化林的分级、分类、分区思路,以章古台樟子松人工固沙林、河套灌区农田防护林的退化修复为试点,提出生态建设成果巩固的新思路。

  在谈到如何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发挥赋能作用时,卢琦说,我们积极创新科技服务形式,深入“三北”工程一线扎根蹲点。一是建立了全国首支防沙治沙机械化作业服务队,提供治沙机械服务,提高了安全性和效率,降低了工程成本,节约了劳动力,共治理沙化土地34万亩,多功能沙障铺设机械作业效率比人工提高了10倍以上,为“三北”工程攻坚战探索了一条机械装备服务新路子。二是研发三北治沙实用技术、模式和乡土植物APP,三北院与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合作,构建中国荒漠化防治综合治理管理平台,目前试用版已上线,更好地服务一线生态建设工作者。三是推动从“治理模式”到“模式化治理”的转变,科学推广宁夏中卫沙坡头、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新疆柯柯牙、河北塞罕坝、辽宁章古台等一批行之有效的典型成功治理模式。四是谋划提出在“三北”工程区建设15个科技创新高地,针对三大战区最棘手的生态治理问题、最难啃的硬骨头,组建特派队,深入实地调研,下到田间地头,蹲点包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进联防联治。

  “下一步我们要持续开展生态建设重大基础性科学研究。在‘三北’水循环与林草植被配置、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规律、联防联治、盐渍化和冻融荒漠化,以及气候变化、极端事件与土地沙化相关性等方面,加大基础研究力度。继续组织实施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研发推广新装备、新技术。做实做好15个科技创新高地工作,打造全球生态治理 ‘烽火台’。”卢琦说。

  11月24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林草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市分公司签署“三北”工程六期项目绿色保险框架协议,并签发首单绿色保险6万亩,总保费19.44万元。该项目绿色保险模式在全国尚属首例。

  鄂尔多斯“三北”工程六期项目绿色保险遵循“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原则,先期以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项目为试点。其间,因火灾、暴雨、洪水、冰雹、暴雪、干旱、病虫害等原因直接造成项目新造林、新种草地损失的,保险人按照保险合同约定理赔标准负责赔偿。

  鄂尔多斯获批实施“三北”工程第六期重点项目21个,总投资123.55亿元。该项目绿色保险模式为“三北”地区乃至全国沙化土地治理引入绿色保险机制开辟了先河。

  鄂尔多斯市为沙化土地治理引入绿色保险机制是“三北”地区治理力度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的结果。

  “三北”工程攻坚战启动一年多来,国务院成立协调工作机制,统筹解决“三北”工程攻坚战面临的重大问题。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牵头组织相关省区开展联防联治,谋划布局了10多个跨省区联防联治项目,统筹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漠边缘和腹地、沙源区和路径区一体化保护修复。内蒙古、陕西、甘肃和宁夏等4省区5市启动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四条“防风锁边林草带”陆续开工。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中卫市、甘肃民勤县在腾格里沙漠省界处携手打造“工程固沙+人工种草”阻沙生态防线。

  在支撑保障方面,水利部实施黄河分凌期生态补水,向巴彦淖尔市补充林草生态用水2亿多立方米。自然资源部、国家林草局启动开展林草湿荒资源普查,摸查“三北”地区绿化空间。国家林草局召开种苗、治沙供需对接会,保障种苗、治沙原材料等物资有效供给,组织开展“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实施科技支撑七大行动,全面推进15个科技创新高地建设。

  “三北”各地围绕攻坚战难点卡点堵点等方面的问题,大胆探索、改革开路。六期规划将“林草覆盖率”作为评价工程建设的核心指标,引导各地适地适绿、以水定绿。在攻坚战过程中,各地探索出央地合作、联防联治、以工代赈等新机制和光伏治沙、以路治沙等新模式,机械压沙、智能种树、无人机飞播等新装备新技术“亮相”攻坚现场。改革创新正在成为推动“三北”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打好三大标志性战役、治理荒漠化的主战场。因此,内蒙古多措并举,谋划打好打赢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和“几字弯”攻坚战。

  一是科学谋划布局。内蒙古制定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2021-2030年)》和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同时,制定印发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推进方案》《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区“以路治沙”发展规划(2024-2030年)》,统筹推进全区“三北”工程攻坚战建设。

  二是创新多元投入。内蒙古完善社会参与防沙治沙机制,印发《关于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的意见》,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工程建设。2024年已累计筹资112亿元,多元化投入机制成效明显。

  三是强化要素保障。内蒙古完善了降本增效工作机制,印发《关于降低治沙成本提高治沙效率的通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降成本、促实效。推动实施种苗振兴三年行动,启动了40处、1.35万亩保障性苗圃建设,今年育苗3.2亿株;建设草种繁育基地36.7万亩,草种生产能力达800万公斤,为“三北”工程建设提供充足的种苗保障。

  四是坚持建管并重。内蒙古把加强林草资源管护与防沙治沙放到同等位置来抓,针对草原过牧问题,开展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试点工作,17个试点旗县草畜平衡指数全部降到10%以下。加强林草管护员队伍建设,加大无人机巡查力度,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林草监管体系,全力守护生态建设成果。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陈永泉表示,2023年,全区完成防沙治沙950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51%;今年已完成防沙治沙1716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11.4%,完成一体化治理任务238万亩,为年度任务的103.5%。已开工建设26条穿沙公路,建设规模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跑出了防沙治沙的“加速度”。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根据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新疆实现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结束了全国唯一沙化土地扩张省区的历史,为构筑国家西北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和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写入2024年自治区党委一号文件,作为2024年重点工作。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以锁边为重点,通过生物治沙、工程固沙、光伏治沙对沙漠南缘空白区锁边。开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锁边”工程能够阻沙护路、阻沙护城,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非常有力的坚实保障。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总长度约3046公里,截至2023年底,沙漠周边已经形成长达2761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还剩下285公里的空白区。经过近1年的努力,11月28日终于实现“合龙”目标。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雷加强说:“锁边工程完成之后,在沙漠的边沿,流沙再不会向外蔓延,沙源再不会扩散,这让原来285公里的风沙通道被锁住了,不会危及我们的绿洲,危害我们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

  新疆尔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朱立东介绍,除了“南锁”,新疆在调研掌握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形地貌、气象水文特点基础上,还紧紧围绕“东扩、北增、西护、中阻”战线,协同发力,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确保沙源不扩散。对沙漠东缘库姆塔格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的绿色廊道,增加防护植被宽度,防止两大沙漠合龙;对沙漠北缘通过引洪灌溉加强胡杨林保护修复,建设防风固沙林网、林草带增绿;对沙漠西缘加强农田防护林网、果园防风固沙能力建设,提升林果产品的质量;对南北贯通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及和田河、克里雅河等实施生物治沙、工程固沙、林草湿保护修复,保护好公路线、河岸线。通过以上五条战线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施策、科学治沙、整体推进,打造出全国防治荒漠化的样板和典范。

  宁夏回族自治区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沙地、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包围,黄河贯穿全境,是中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宁夏坚持防沙与治沙相结合,依托“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和国际合作项目的实施,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据第六次与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比,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30.8万亩和182.1万亩,实现了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缩减。迄今,宁夏全区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9年保持在80%以上,黄河干流宁夏段水质连续7年保持Ⅱ类出境,森林覆盖率超过11.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8%。

  在开展国际合作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2019年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了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搭建了网络国际交流平台。2024年,该局与《公约》秘书处在北京续签了合作备忘录,全面开启合作新里程。截至目前,双方已联合举办了5期荒漠化防治技术与实践国际研修班,培训了54个国家154名国际学员,参与线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108名国际人士赴宁夏学习荒漠化防治经验。

  此外,该局联合中阿干旱、荒漠化和土地退化国际研究中心,依托第六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平台,成功举办了“荒漠化防治经验分享与创新合作国际研讨会”,有效宣传了我国荒漠化防治理念。

  宁夏回族自治区林草局副局长李贤表示,宁夏将继续积极发挥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的国际窗口作用,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逐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社会分享宁夏荒漠化防治技术,为全球荒漠化防治贡献“宁夏智慧”和“宁夏经验”。

  今年是我国签署《公约》30周年。签署《公约》以来,我国推动设立区域履约机制,先后举办亚洲防治荒漠化部长级会议、亚非防治荒漠化会议,促进区域履约合作和行动落到实处。积极倡导全球公众宣传,建议并促成缔约方大会决议,要求每年设定世界荒漠化和干旱全球主题,举办纪念活动。成功举办《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取得丰硕成果。

  “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积极开展以‘三北’工程建设为主体的荒漠化防治工作,认真履行《公约》,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为全球荒漠化环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上一篇:江永:人勤春来早 春耕正当时

下一篇:山东启迪济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