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种植黑龙江省各地有啥高招?
时间: 2024-09-20 02:06:33 | 作者: 企业文化
黑龙江省中医药产业发展大会明白准确地提出打造龙江中医药千亿级产业目标,省委省政府三年来连续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推进举措,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记者历时月余,对全省10个县(区)和森工公司进行了实地调查采访,真实再现各地政府和各类生产经营主体抢抓机遇,发展中药材产业的生动场景和实际效果,今起推出系列调查报道《黑龙江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状况全景调查》,敬请关注。
因道地性强、品质好、药效高,地域特色突出,黑龙江省的刺五加、板蓝根、平贝等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誉。
其实,黑龙江省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品种和蕴藏量远不仅于此。据统计,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完达山、老爷岭、张广才岭山脉地区和西部大庆地区为代表的草原地带,分布着野生中药材1120种,蕴藏量135万吨,载入药典的药用植物有130种。
那么,黑龙江省各地是怎么样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有什么好的经验和不足,记者做了调查走访。
47岁的李志远是典型的“林二代”,上世纪90年代初,他接过父辈的斧锯成为砍树伐木的林业工人。2014年林区全面禁伐后,李志远放下斧锯,和众多林业工人一样寻求转型。养猪、种地、栽木耳,李志远和工友们用勤劳的双手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如今,他又承包了30公顷山林,在林下种植中药材刺五加。尝试过多种经营的李志远说“没遇到过这么好的扶持政策”。
“种30公顷刺五加,职工投入几乎为零。”方正林业局有限公司(下称方林公司)陈家亮子林场场长李伟说,方正公司的扶持政策是“两免一补”,即除了免费提供林地、刺五加苗外,还把森林管护资金补给承包户。“也就是说,谁承包了这块林地种刺五加,这块林子的抚育、管护资金就补给谁。”
在中药材种植管理上,采取“五统一”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栽植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建档立卡。方林公司森林经营管理部部长周乃君介绍,刺五加是国家三级保护药用植物,也是黑龙江省资源蕴藏量最大、开发时间最长、应用场景范围最广、消耗数量最多的道地野生药材。方正林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宜规模化栽培刺五加和开发其衍生产品。在整个刺五加产业规划上,方林公司计划三年发展林下种植刺五加16万亩。自去年春天开始实施以来,16万亩林地很快名花有主,落到353户职工名下。截至目前,已经栽种刺五加8万亩。“按照这一个速度,用不了三年,16万亩刺五加基地就变成现实了,这在全国来说也是面积最大的刺五加种植基地。”
记者注意到,方林公司发展刺五加种植采取林场按户平均分配,按户承包,不允许以股份、合作社等形式进行承包,每户栽植面积控制在30公顷左右。另外,职工与林场签订合同,合同期限20年,到期后可以转让、转包,但转包对象必须是林区职工。
这是为什么呢?周乃君说,方林公司发展中药材产业的初衷是富民强企,让林业职工先富起来,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富。
在收益分配上,方林公司与种植户签订中长期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议,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统一管理收购,产值按2:8分成,林业局20%[其中5%返还林场(所)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承包户80%比例分配。
在具体操作上,方林公司采取集中采购刺五加苗木或职工自购苗栽植,秋天经验收后,按比例进行补贴。成活率在90%以上,公司对购苗款全额补贴;成活率85%以上的按成活比例补贴苗木款;成活率85%以下不补贴苗木款。
“刺五加的比较效益是普通作物的10倍以上。以30公顷为例,按照当前价格计算,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
方林公司副总经理李东星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林区的优势在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在林下,林下栽培刺五加不仅有利于保护植被,提高固碳能力,也是林区实现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富民强企的有效途径。
4月30日,周末。上午10时,记者在哈同公路方林收费站等一个“通勤车”,要搭乘这台车赶往勃利县元明村。
“通勤”的人是黑龙江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张彦龙。他还有一个身份是勃利县科技特派员,曾经挂职任勃利县副县长,主抓该县中药材产业。
“别人休息我上班。”55岁的张彦龙精神饱满,身板溜直。正常的情况下,节假日是张彦龙到勃利上班的日子,常年跑通勤,往返于勃利与哈尔滨之间。380公里路,周而复始。
车到元明村已过午时,张彦龙简单吃了口东西,便赶到种植基地查看关防风药材起收情况。
在一片偏坡地记者看到,数十名村民正在忙着起收关防风,领头的张大姐和记者说,一株手指长的关防风苗能卖到1元钱,这片40亩地的关防风至少能出100多万株苗,价值100万!比较效益是普通作物20倍以上。
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韩停国年岁不大,精明强干,他说:“这两年我们跟着张副县长一起干,村里靠种植中药材收入翻了一倍多,现在年人均收入达到了2万多元。”
勃利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打破了韩停国和村民们的认知,而推动勃利县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便是张彦龙。
2018年,组织派张彦龙到勃利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张彦龙向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中药材产业的思路和建议,得到县委县政府一致认可。经过调研,张彦龙选择元明村做试点,原因是这个村的偏坡沙土地很适合中药材种植。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将全村10700亩偏坡地分解给7家中药材种植企业规模种植中药材。
“每亩地租金600元,租金比过去种玉米的收入都要高。”韩停国说,这些过去不值钱的薄地,一租10年,一下子租出了6000多万元的天价。
流转土地让农民尝到甜头,种中药材,种植户也享受高额补贴。种植黄芩,除省里每亩补助300元钱,县里再补150元。“我们县先行一步,充分享受到了省里发展中药材产业政策红利。”
提起张彦龙,勃利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王凤山感慨颇多。他与张彦龙一起摸爬滚打三年多,他说,“勃利中药材产业能快速发展,张彦龙功不可没”。
勃利县域地处完达山西麓低山丘陵区,位于寒地黑土核心区域,地貌呈“五山一水四分田”格局。王凤山介绍说,勃利县中药材资源种类非常之多,载入《中国药典》的野生药用植物达到90余种。过去,全县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仅有5万多亩,主要是各种植户自发种植、自主选择品种,造成了品种杂、规模小、单品种竞争力弱。
2018年开始,在时任科技副县长张彦龙带领下,组织专家、种植户通过近一年的详细调研、论证和试种,确定了黄芩为该县发展主推品种。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目前该县道地药材种植培养面积达12万亩,今年该县新增种植培养面积8.5万亩,达到20.5万亩。
勃利县县委书记周建民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勃利县将中药材产业当做立县的主导产业,县里出台寒地中药材产业扶持政策和鼓励种植黄芩专门扶持政策,鼓励域内外经营主体开展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推动寒地中药材种植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并突出“一县一品”定位,确定“勃利黄芩”为全县中药材主推品种。按照规划,到2025年全县将实现中药材种植50万亩目标。
5月11日下午,记者到达林口县丰达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基地时,并未见到理事长、当地赫赫有名的中药材大咖宋永丰,树林里停放的那台丰田越野车也在恭候它的主人。
林口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荣辰和记者说,“宋永丰这两年挣到钱了。”他解释说,“种中药材是一个投入大,回报大,风险也大的产业,像宋永丰这样年年能保持平稳收益的人不多,他的种植经验特多,市场抓得准”。
眼前这片中药材种植基地是县里扶持的中药材种植示范项目,共有适合林口主栽中药材品种13个。尤以苍术、白鲜皮、关防风为主。“项目所以最终选择宋永丰基地,是因为他能打出样来,仅补贴一项,去年县里就给他补了70多万元。”
等了不一会儿,一阵突突声由远及近,一台拖拉机从山坡下喘着粗气爬了上来,驾车者正是宋永峰。
今年42岁的宋永丰是林口县湖水村农民,在湖水村,老宋家的“穷”是出了名的,父亲常年患病,家庭生活困难。14岁起,宋永丰就上山采药卖钱,补贴家用,“林口近百余种中药材,我能认识一半。”
10年采药,10年贩药,8年种药。宋永丰总结自己与中药材结缘以及他的发家史,话题很宽也很长,其中不乏心酸和痛楚,更多的是成长与收获。
“种中药材一般一个周期要三到五年,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一茬赔钱,那就得三五年后才能缓过来。”说起种中药材的经济账,文化不高的宋永丰侃侃而谈,他说种中药材经验至关重要,所以他赚得多,赔的少。“种中药材选择地块很重要,坡岗地你就种吧,不会有大的闪失,另外品种同样重要,我看好的主要有三个品种苍术、白鲜皮和关防风,品种皮实,行情稳定。”
现在,宋永丰中药材种植合作社面积发展到3000亩,其中野生药材育种300亩,带动10名社员种中药材致富。
林口县有着“八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山区农业县,其地处寒温带,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道地、寒地、黑土地“三地”特色明显,当地人种植中药材有着60多年历史,发展中药材产业基础好。
林口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张谦介绍,林口县把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纳入县镇村“三级书记”工程,专班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两年来,除争取省中药材基地建设补助资金2340万元外,县级财政累计投入1000万元给予中药材种植户2000元/亩贷款额度贴息。通过规划引领、政策撬动,全县初步打造成北部牡丹江黄芪谷、中部道地药材标准示范区、南部长白山仿野生种植示范带3个优势板块。
经过几年发展,到2020年,全县发展规模中药材经营主体32个,中药材面积已达到23.5万亩,实现种植产值4.2亿元。开发道地药材品种35个,其中万亩以上规模种植大品种月见草、蒲公英、关防风、人参、刺五加5个。连续两年被列为省级中药材基地建设示范县,“林口白鲜皮”“林口黄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中药材规模化种植跻身全省五强。
今年,林口中药材种植培养面积将达到28万亩,其中栽培沙棘、刺五加、五味子等木本中药材近20万亩,相当于退耕还林20万亩。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得益彰。(记者 崔立东 文/摄)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黑龙江省黑土地保护叠加效应凸显黑土耕地在一定时期内存在着肥力透支,“变薄、变瘦、变硬”的问题。为了给黑土地“增肥”,黑龙江省从2015年开始承担国家的黑土地保护利用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采用了有机物料还田、深耕深松、测土配方施肥、增施缓控释肥料、生物肥料等方式办法来进行保护利用黑土地。…【详细】
黑龙江省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依据《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有关法律法规,省防指决定于2021年6月21日10时,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应急响应,要求各相关市县政府和省防指成员单位按照预案规定做好相关工作。…【详细】